■原题呈现
2025年广西高考使用的是全国二卷高考作文 ,以下为作文试题内容:
下面的材料,根据要求写作高考作文 。
“昨夜闲潭梦落花”“我欲因之梦吴越”“铁马冰河入梦来”……梦往往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呈现我们的感受和期冀,为我们打开更浩瀚的天空高考作文 。我们也常常向别人讲述自己的梦,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梦,以行动实现自己的梦。
如果有一天高考作文 ,我们能够将梦赠予他人……
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?请写一篇文章高考作文 。
要求:选准角度,确定立意,明确文体,自拟标题;不要套作,不得抄袭;不得泄露个人信息;不少于800字高考作文 。
■点评教师
蒋艳明 广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研组长高考作文 ,中小学高级教师,桂林市教研员,桂林市学科带头人
■作文点评
●材料解析
这是一道常规的新材料作文题,但细看之后,发现这个作文既关系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年一代中的传承,也关系到当下社会共享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精神高考作文 。作文题紧扣时代脉搏,坚持价值引领,鼓励新时代的青少年大胆拥有梦,勇于实现梦,主动分享梦,自觉传递梦。题目内容贴近生活,比较开放,鼓励个性表达。
要留意的是,题目有思维梯度,考生极易忽视原材料中隐藏的逻辑节点高考作文 。这里有一个从个人到他人的转化过程,材料呈现“记录梦-讲述梦-实现梦-赠予梦”的逻辑链条,对应“认知-表达-实践-创新”的思维梯度。
作文的主线是“梦”,讲了梦的三个阶段,首先要有梦,接着是讲述和记录,然后去实现高考作文 。当我们实现这个梦之后,能够向外界投射什么样的印象,能不能对世界带来一点引领的导向性作用,所以提到了“赠予梦”这个阶段。
因此,从整体来看,考生写作时应该扣住梦的主线,围绕“有-讲述-实现-赠予”这几个阶段来写,做到从有到实现、再到引领他人的逻辑递进高考作文 。引导考生观察生活与关心他人,思考个人与时代、社会之间的关联,为梦增添强大的青春能量。
作文材料前半部分通过三句古典诗词呈现个人情感的投射点、个人理想以及家国之思、民族之魂的递进,表明“梦”能呈现感受与期冀、拓展精神空间的特质高考作文 。题目中的“如果有一天,我们能够将梦赠予他人”是关键转折,为写作提供想象空间与核心命题,引导考生围绕“赠梦”展开联想与思考。进一步提出“将梦赠予他人”的假设,引导考生思考:梦可以共享,人类的精神世界能相通,形成一个逻辑递进。
●审题立意
考生在审题立意、构思写作的过程中,可以围绕“梦的赠予”这一情境,通过以下问题展开思考理解,选择立意方向高考作文 。
首先,思考梦的内涵是什么?“梦”既有具体的一面,即“梦境”,又有普遍性的一面,是为“梦想”高考作文 。它是长期萦绕于脑海的理想,或是付诸实践的追求,抑或是心驰神往的目标。写作时要结合这两方面,从个性化的梦境中发掘普遍的意义,或将宏大深远的梦想寄寓于生动可感的梦境之中,可以从文化梦、科技梦、人文梦、家国梦、生态梦等方面考虑。
其次,思考赠予的意义是什么?“赠予”是本试题的又一个关键要素,赠予意味着分享、传递与赋能,其价值在于构建人与人之间的联结,引发共鸣共振,促成携手同行高考作文 。写作时要注意“梦的赠予”这一情境的想象性,通过“梦的赠予”实现“我-他人”的联结,不仅心中有梦,而且心中有他人。
然后,要思考将梦赠予谁?可以说将梦予个人,也可以将梦予团体、企业、集体,“赠梦”可构建梦想实现的共同体;或是将梦予国家、世界,表达对国家、世界的一个期许高考作文 。
接着,要思考为何赠予?“赠梦”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关系,同时也能给予他人力量,考生可以讨论当我们将梦赠予他人时,“世界将会怎样”或“我们将会怎样”;也可以从材料所引三句古诗散发开去,辨析“有的梦宜于独享,有的梦适合赠友,有的梦应为整个民族共有”;还可以将重点落在深入发掘梦的某一方面特质上,如梦对我们深层情感的揭示,梦对我们过往经验的再现,梦对我们未来行动的激发等高考作文 。
最后,要思考怎样“赠梦”?赠予的途径包括讲述故事、记录历程、付诸实际行动等高考作文 。赠梦的同时要传授实现梦想的方法、勇气和坚持的品质。赠梦不是单纯给予虚幻幻想,需结合实际行动。如赠人创业梦,要分享创业经验、提供资源支持;赠人艺术梦,要指导学习技巧、创造展示机会,避免梦成为空中楼阁。
总之,考生应锚定“将梦赠予他人”这一核心任务破题高考作文 。解析“梦”的隐喻义,拆解“我们将梦赠予他人”这一命题,明晰“赠予他人”的深层含义,思考为何要进行赠予,以及探寻可行的赠予方式。作文的高分关键在于,不能仅停留在“梦是什么”,而要深入“梦如何被共享”“共享梦的意义”。
来源|桂林晚报(记者唐霁云)
桂林市融媒体中心出品